给一点怜悯心吧!
告别职场而在周日不必上班十多年了,有一天下午三点,在组屋区的小贩中心,我们四位年纪七十多的退休人士在喝茶,悠哉闲哉,天马行空地谈天说地。
一名和我们年纪差不多的老人,弯驼着身躯,步履蹒跚地推着收拾盘碗推车。
当他在我们的桌上收拾空杯时,眼神有点深沉忧郁,令人觉得是位饱受沧桑的可怜人。
甲对他说:“老伯,谢谢你为我们把桌子抹干净,辛苦了。”
他答道:“没办法,为了三餐,辛苦也得做呀!”
乙问: “老伯,您多少岁了?”
“近八十了。”他回答,疲惫的声音里含着哀伤。
他皱着眉头,用力推车子离开,到邻桌用颤抖的双手收碟子。
“已是日落西山之年,还做这么烦与重的工作。唉!”丙感叹。
甲接着说:“有位香港游客在早报上写了一篇文章,形容这是狮城不美丽的风景线。”
我国有百分之二十的人,是低收入者。对于弱势者有关当局虽然多方面帮助,但还有不少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,无奈地甚至要拖着羸弱的身躯出来找生活,这是一个需要深思和妥善地解决的社会问题。
静静地坐在一旁的丁开口了,他说:“假如没有他们出来工作,盘碗没人收拾,我们哪里有张清洁的桌子用餐呢?”
甲、乙、丙,都“呆”了。请问阁下,您对丁的看法,有何意见?
文/
韦经利 1/11/2015
A 的反应是:这是事实。没有他们便没有干净的餐桌。
B 说:这是事实,但,是“残酷”的事实,愿这种现象消失。
C 说:希望丁不是这样想“还好他们贫困,不然我们没有清洁的桌子。”
D 说:我们用餐时,不要把桌椅地上等弄得很脏,减轻他们的辛苦和烦恼。
E 说:大家不可轻视他们,而是尊重他们、客气对他们、对他们说声谢谢。
F 说:他们是穷苦的一群。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教授说,只有当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幸福时,国家才能算是真正的幸福。
还有呢 ?请您也说一说,谈一谈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